回顧新中國能源事業的發展史,石油和天然氣地質儲量的快速增長猶如芝麻開花節節高,充分彰顯了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越性。眾所周知,1949年以前我國只在甘肅玉門、新疆獨山子、陜北延長、臺灣苗栗發現了四處規模很小的油氣田,年產量供給點燈照明尚且不足,何談用于工業建設!當時,積貧積弱的中國不僅被世界列強譏諷為“東亞病夫”,同時還患有嚴重缺乏油氣資源的“貧血”癥。新中國的建立否泰極來,重大的轉折起始于1955年,在新疆準噶爾盆地北緣發現了第一處中等規模的克拉瑪依油田,由此奏響了我國油氣田勘探開發建設事業化蛹成蝶一飛沖天的序曲。隨后的半個世紀,中國石油工業在不斷加速發展的進步中不僅一雪前恥,并且躍居到世界前列。揚眉吐氣的崛起歷程,在老一輩石油人的心中留下深刻記憶,歌曲《我為祖國獻石油》唱出了他們“頭戴鋁盔走天涯,哪里有石油哪里就是家”的豪情壯志。
中國的石油工業起步之時,具有鮮明的軍事特征,最初的領導人是身經百戰的將軍,麾下的絕大部分成員又是不同時期由軍隊轉業的官兵,老紅軍、老八路、新四軍、老抗聯、解放軍、志愿軍的光榮傳統、頑強作風鑄就了石油隊伍的根基和雄魂。這支脫下軍裝仍然特別能吃苦、能忍耐、能戰斗的生力軍,承擔起為國家開拓石油事業的艱巨使命??碧介_發油氣田也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在決定國家前途命運的關鍵時刻,將軍率領百萬大軍如同指揮大兵團作戰一樣,在不到十年的時間里打贏了一場石油翻身仗。取得勝利的法寶是運用毛澤東主席的哲學思想抓主要矛盾,集中力量打殲滅戰,軍事素養猶在的石油奠基者沿用軍事術語,把這種非常時期特有的生產組織形式稱為大會戰。
第一次石油大會戰的發起人,是1958年2月由解放軍總后勤部政委調任石油工業部接任部長職務的余秋里將軍。當時在四川盆地布鉆的三口探井相繼發現了工業油流,找油心切的新部長急調新疆、玉門、青海局的幾十部鉆機火速集中到川中一帶鉆探,意在用最快的速度落實地質儲量。這次博弈押上了石油工業部的大半個家底,抱著志在必得的信心
苦干了一年,結果收效甚微。布鉆的80多口探井大部分是干窟窿,復雜的地質情況給了余秋里部長一個銘記終生的教訓,不得不在沉痛的反思中宣告川中會戰失敗。然而,挫折并沒有讓石油工業部的領導集體喪失繼續找油找氣的信心,川中會戰充當了“教師爺”的角色,前車之鑒為后續發起的石油會戰積累了經驗。
1959年初秋,東北松遼盆地的勘探傳來了振奮人心的好消息,9月26日在高臺子構造布鉆的松基三井誘導出工業油流,隨后又在相距不遠的葡萄花構造接連打出了一批更高產的探井,初步呈現的含油面積不少于200平方公里。石破天驚的重大發現再次鼓舞了找米下鍋的石油工業部,鑒于當時國家面臨的政局壓力和經濟困難,部黨組召開擴大會議,經過激烈的爭論統一了思想,決定集中全國石油系統的力量再次組織大會戰,力爭在松遼地區盡快打開局面,緩解國家缺油的燃眉之急。經黨中央批準,從1960年3月開始,共計四萬多人的會戰隊伍星夜兼程,火速趕往東北平原腹地的松嫩草原集結,其中三萬多人是剛剛宣布轉業的部隊官兵,由于他們都穿戴去掉領章帽徽的軍裝,被統稱為“黃師傅”。這次大規模的石油隊伍調動以“農墾”為保密代號,在困難的時期、困難的地點、各方面都有困難的條件下取得了遠超預期的輝煌戰果,僅用了兩年零三個月的時間,控制了800余平方公里的含油氣面積,估算石油地質儲量超過22億噸。驚詫世界的勘探速度史無前例,不僅一舉摘掉了壓在中國頭的“貧油”帽子,并且證明了大會戰的組織形式適合中國當時的國情,是勘探開發建設大型能源基地多、快、好、省效果顯著的好辦法。1961年,石油工業部部長余秋里向中央財經領導小組匯報工作時,講述了由松遼石油會戰改稱大慶會戰的主要做法,得到時任中共中央書記處總書記鄧小平的高度評價,指示“大慶會戰要抓20年,不要抓一年。雙重領導,以石油部為主。”此后,組織不同規模的大會戰成為石油工業部一以貫之的工作方針,掀起了一浪更比一浪高的油氣田勘探開發會戰熱潮。
1964年,華北地區的油氣勘探在天津市附近鉆出了工業油流,被冠以“六四一”廠代號的大港石油會戰在海河之濱擺開了戰場。
1965年,布鉆在山東東營地區的探井鉆遇了高產油層,以“九二三”廠為代號的勝利油田會戰隨即在黃河三角洲風起云涌,探明了僅次于大慶的第二個油氣富集區。
1967年,素有“南大荒”之稱的沼澤地發現了油氣藏,以“六七三”廠為代號的遼河石油會戰拉開了序幕。
1969年,在長江中游的平原地帶發現油氣顯示,當時全國正在貫徹毛澤東主席發出的“五七”
1970年,黃土高坡隱藏的致密油氣層獲得產能突破,集結隊伍跑步上隴東的長慶石油會戰在陜甘寧三省的接合部擂響了戰鼓。同年,與大慶油田隔江相望的松嫩平原南部旌旗招展,以“七零”為代號的吉林油田會戰如火如荼。
1975年,遼河油田在地質上稱為“西斜坡”的地域擴大勘探戰果,新發現的地質儲量引發了“曙光”油田會戰。
1978年,持續進行的華北油氣勘探喚醒了沉睡的古潛山油氣藏,在毗鄰白洋淀的任丘地區打出了初期日產量超千噸的高產井,華北石油會戰再度掀起高潮。
在這個期間,還有濮陽石油會戰,誕生了中原油田;安陽石油會戰誕生了河南油田,大會戰套著小會戰的油氣田勘探開發建設,迎來中國石油工業大發展的黃金時代。正如鄧小平所言,從1958年到1978年,石油大會戰持續了20年。這20年中國石油工業從無到有、由弱轉強,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一場接一場的大會戰回腸蕩氣,捷報頻傳,在石油滾滾流的凱歌聲中全國的石油總產量攀升到了一億噸的高位,往昔貧油的中國陡然成為世界矚目的產油大國。
縱觀中國石油工業的發展史,可以說就是一部連年征戰的會戰史。如今在中國石油、中國石化、中國海油三大能源公司旗下的各大油氣區都有會戰的舊址遺存,許許多多已經離退休的干部員工,尤其是執行物探或鉆探任務的老同志從西北到東北、由東北赴華北、奔高原入四川,經歷的石油會戰接二連三,他們用青春和汗水贏得了“老會戰”的尊稱,一代奉獻者的榮光凝聚在一處處記載功勛的紀念碑和標識當中,成為各大油氣田追憶歷史、啟迪后人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改革開放之后,波瀾壯闊的石油大會戰不再繼續,漸漸淡去的余音中回蕩著對其功過是非的評議。不可否認,轟轟烈烈的石油會戰脫離不開“假、大、空”盛行的時代背景,
不切實際的理想主義和形式主義的表現在所難免。例如,過多地強調了革命加拼命的精神作用,弱化了按科學程序探查地質情況的嚴密步驟,大干快上的急于求成往往欲速則不達,有些石油會戰沒有達到預想的目的,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損失和浪費。盡管石油會戰并非全部盡如人意,但是就取得的勘探開發成就而言,有目共睹的卓越功勛彪炳史冊,由此形成的石油精神接續了共產黨人的紅色譜系,那種獻身石油事業四海為家的傳統,在新一代石油人的群體中至今發揚光大。
不曾忘卻的一次次石油大會戰,化作一篇篇璀璨的華章,記述了一段百萬石油人為國家舍小家,東北西走,頑強拼搏,做出杰出貢獻的奮斗歷程。回首往事心潮澎湃,放眼未來任重道遠,石油事業的里程碑銘記著每一位“老會戰”。